博客年龄:18年5个月
访问:?
文章:189篇

个人描述

姓名:张剑
职业:教师
年龄:79年生人
位置:中国,北京
个性介绍:
读书,睡觉,和孩子聊天

风俗、传统与地域

2016-05-30 19:44 阅读(?)评论(0)
   今天上课讲的是《云南的歌会》,又想起了刘文典和沈从文之间的故事。每次想到这个故事总觉得刘文典比沈从文更具有个性。刘文典是学者,沈从文是作家。沈从文从教写作的作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学者,未必没有刘文典的功劳。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。
    《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》本来作者是奔着马背上的鞍鞯的漆艺去的,但是发现了人的生活。人的生活具有生命,比起故纸堆来,歌会自然比漆艺更有意义。然而,歌会也正在死亡。可以想见,现下的云南歌会除非作为旅游项目之外,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真的去演唱了。他们那里的孩子们或许面对的仅仅是文化课的学习,学习结束之后的打工、上大学。至于唱歌,恐怕在历史的角落里了吧。
    多少东西正在死亡?不得而知。电视广告里,弓箭的传人在介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;福建土楼里,人们正在把它修缮成可以拍摄的明信片;作家冯骥才在大声的呼吁着传统文化保护。问题是,它们恰如一个丧失了新鲜血液的病人,仅仅依靠输血又能够维持多久?如果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,是否真的具有输血的必要?文化的死亡,传统的逝去,和人是一样的。它们走入历史必将一去不回头。
    记得儿时姑姑出嫁,按照风俗应该就是走入新的家庭了,娘家人要送一程三叔背着她走向屋后,红布覆盖在头上哭啼着坐到了自行车的后座上。总是清晰浮现在眼前的是三叔背起姑姑的刹那,姑姑把脚伸出来勾了一下放在床边的米瓮,脚背上沾上了几粒米,那可能代表离开之后的福气。这样的婚礼以后再也没有见过。现在的婚礼大多由婚庆公司包办,气球音乐ppt图片播放清一色的汽车接送,半天时间里完成一个主持人的仪式就结束了。亲戚、朋友、同学、同事加起来大概几十桌,有时候坐在一起基本不认识。再想想姑姑的婚礼呢?似乎准备了太长的时间,在贫穷的物质条件之下,买衣服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。一对新人站在眼前,出现在家里,总会带来洋溢着喜悦的空气。到场的亲戚大多认识,落后的交通方式使得新人之间相距并不遥远。点头见面的人突然有一天因为新人的结合而成为了亲戚,似乎在婚宴上又增添了喜悦的成分。这样的仪式会使人更幸福吗?不是的。婚姻的幸福与仪式无关。有时我常常想,如果农村没有那么落后,姑姑的婚姻会更加幸福。
    传统与风俗仪式,或许只能代表过去。
    衣食住行,婚丧嫁娶,节日技艺,总归是要时时变化的。汉服消亡了,庭院和村庄也消亡了,行走的长亭也消逝了,婚丧嫁娶交由公司了,节日味道不那么浓郁了,古老的记忆也被科学和工艺取代了。然而,吃,似乎没有人意识到它的改变与消亡。一种口味不再时髦了,一种吃法不再被人怀念似乎天经地义,不好吃的很快就被淘汰了,好吃的什么时候都能够复活在生活里。其他东西的消亡似乎都与商业社会相关,而吃似乎会被商业社会推着前行。速度太快总会丢下些东西,丢得再多,也总有丢不下的东西。我们怀念一种传统,或许仅仅是出于一种情感。过去的时光,有的人永远生活在那里。那里也自会有一份适宜的舒适。
    我问学生,什么是文化传统?他们肯定答不上来。但是,我问他,你凭什么说你是中国人?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语言,不错,这是一个民族身份标识。其实,还有不会改变的印记——吃饭会用筷子是忘不掉的,什么样的饭菜口味更舒适,味觉骗不了自己。还有,背过的古诗会沉淀下去……装一个外国人大概也永远装不像。犹太人5岁要求背诵《旧约》,即使中国人背了下来大概也和一个老外背《岳阳楼记》的感受差不多。他永远不会明白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到底有什么人生趣味。那么,我凭什么说自己是一个安徽人?无法改变的乡音自然是语言上的标志,还有吗?衣食住行,婚丧嫁娶,节日技艺哪一样又与众不同?或许还是只剩下一个可怜的吃吧。如果希望与众不同,需要自己的个性传统,传统总会消亡,融合与冲突永远存在。
    安徽的徽派建筑早已被塔楼代替,黄梅戏也就是学校里课程,没有人觉得它比流行歌曲更好听。除了名称,安徽似乎并无不同。看看世界呢?学生们正在说着英语进入跨国公司,婚礼上穿上了洁白的婚纱,中国的文化是否更有力量不得而知,纯粹为了感情的纪念,总有一天也会进入历史的故纸堆。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断奶 下一篇:行走的头陀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